IMF与IEA双双发布的2025年6月数据显示,稀土供应链已成为全球科技产业的最大变量。全球90%以上的稀土精炼产能集中在中国,世界唯一超级大国却开始“刨垃圾堆”找矿,
全球科技博弈的天平倾斜
2025年春天,全球智能终端销量创新高,但西方科技巨头的焦虑也同步飙升。美国商务部的报告中明确指出,稀土原材料的供应瓶颈已成为“国家安全头号隐患”,而中国的稀土出口新规更是让全球产业链为之一震。
稀土的战略地位无需赘述,全球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、风力发电核心部件、雷达与高精度导航系统,都离不开稀土。过去一年,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同比增长36%,但核心磁材、永磁电机等环节受制于稀土,欧美企业纷纷叫苦。
2025年6月,工信部最新公告:稀土出口需严格“持证上岗”,包括钐、铽、镝、镥等中重稀土和所有永磁体产品全部纳入审批清单。出口合同签好也可能被叫停,出口商与采购商纷纷开启“抢单”操作,全球稀土现货价格月涨幅突破20%,马斯克不得不在社交平台上直言“供应链已至极限边缘”。
美国方面,国防部加班加点,紧急收购稀土公司股权,试图通过财政补贴与政策激励来重启本土矿山。加州莫哈韦沙漠的矿区再度成为焦点。但实际产能受限于技术、环保、成本三重门槛,短期内无法形成有效产出。
刨垃圾的美国
全球最大电子垃圾回收市场悄然转向美国本土。美国环保署(EPA)2025年6月最新统计,美国每年电子垃圾产生量已突破1100万吨,较2018年增长了近60%。原本被视为环境负担的电子废弃物,如今变成企业眼中的“救命稻草”。
美国多家产业联盟推出“城市矿山”计划,试图从废旧电脑、手机、电视等电子垃圾中提炼稀土和关键金属。每吨电子垃圾理论上可提取20克左右稀土氧化物,但高污染、高能耗的现实让理想化的回收效率远低于预期。
EPA公开数据显示,美国电子垃圾正规回收率不足18%。大量废弃物最终非法倾倒,或流入东南亚和非洲等地的“黑色产业链”。高昂的回收成本和繁复的环保审批,让美国本土企业叫苦不迭。部分回收企业甚至将初步分离出的废料再次出口至亚洲,再由中国等国家进行高纯度提炼。
在美国国会听证会上,能源与自然资源委员会直言:美国想通过电子垃圾回收实现稀土自主,短期内“几乎属于天方夜谭”。废旧电视、电脑堆积如山,真正能流入高端制造的稀土却凤毛麟角。
全球供应链的焦灼与反转
全球市场的紧张气氛迅速外溢,欧洲各国被动卷入。德国、法国工业部门高层频繁与中国商务代表团会谈,试图保证本国新能源汽车和高端装备制造业的稀土供应安全。
数据不会说谎。2025年5月,德法日三国联合发布《关键原材料安全白皮书》,首次将稀土列为“极高战略风险品类”。白皮书指出,欧洲本地原材料自给率仅为8%,主要依赖中国进口。一旦中国收紧出口,整个欧洲高端制造业或遭受毁灭性打击。
美国则一边高调推动“稀土独立战略”,一边悄然加大对中国稀土的进口申请。白宫会议纪要显示,美国2025年上半年通过“特殊许可”进口中国产稀土的申请数量同比增加了21%。一系列政策表态背后,是对现实依赖的无奈妥协。
面对困境,美国加速全球布局。澳大利亚、巴西、津巴布韦等地的稀土矿权争夺战愈发激烈。美国能源部与澳洲矿业巨头签署多项联合开发协议,试图以资本换时间。但国际咨询机构CRU Group的最新分析直言:即便全球所有在建稀土项目全部投产,短期内也难以改变中国在高端稀土精炼领域的主导地位。
谈判桌上的较量:稀土换科技,牌局重组
全球格局悄然变化。2025年5月至6月,中美在贸易、科技领域的多轮谈判,稀土出口许可成为核心议题。美国希望中国恢复部分关键稀土的稳定供应,并寻求“配额锁定”与“长期合同”。中国则以“资源安全”与“产业升级”为由,实施周期性审批和动态调整。
谈判桌上,美国主动提出“稀土换科技”框架。部分高端半导体制造设备、精密测试仪器出口限制或将放宽,作为换取中国恢复稀土出口的条件之一。双方你来我往,谈判一度陷入僵局。
欧洲则表现出复杂的摇摆心态。德国经济部长在公开场合坦言,不希望稀土成为“下一个芯片”,表达了对全球产业链进一步碎片化的担忧。与此同时,欧洲企业通过各种渠道,主动向中国争取稀土配额,表面支持美方,实则暗中自保。
美国“去风险”计划的现实困局
2025年6月,美国“去风险”战略进入新阶段。白宫发布的《关键供应链复原力报告》明确要求减少对中国稀土的依赖,推动本土产业链重建和多元化采购。但现实并不乐观。
美国本土稀土产业链面临三大瓶颈:一是技术断层,二是环保压力,三是资本缺位。美国矿业协会的行业调查显示,投资人对稀土开采与精炼项目普遍信心不足,回报周期长、前期投入高、产出不确定性大,导致项目推进缓慢。
美国议员在国会公开承认,十年内实现稀土自主“极为艰难”。产业工人不足、环保审批排队、技术专利壁垒难以突破,让“去风险”成为纸上谈兵。
与此同时,全球市场对稀土需求持续增长。国际能源署(IEA)6月报告显示,全球清洁能源、智能装备、新一代通信技术三大领域对稀土的需求增速已超预期。以风电为例,2025年全球新增风电装机容量同比增长18%,对稀土永磁体的需求空前高涨。
掌控全球产业链的底气
中国以稀土为杠杆,强化全球产业链的话语权。2025年6月,工信部联合商务部发布《稀土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(2025-2030)》,明确提出“提升高端稀土新材料自给率,严控低端大宗出口”,并鼓励企业加大技术研发投入,拓展磁性材料、光电材料、储能材料等应用领域。
中国企业在稀土精炼、高性能磁材、下游应用等环节优势进一步巩固。2025年1-6月,国内稀土产业产值同比增长22%。与此同时,新一轮产业升级推动稀土在航空航天、量子通信、生物医药等新兴领域实现突破。
在华外资企业纷纷加码本地化生产。超过70%的跨国企业选择将高端制造环节布局在中国,以确保稀土原材料和高端磁材的稳定供应。全球供应链中,中国的话语权空前提升。
新现实下的全球竞争格局
美国“刨垃圾”自救,欧洲积极争取配额,全球稀土产业链重心愈发向中国聚拢。资源控制权成了新时代科技竞争的核心筹码。
2025年6月,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(UNIDO)发布特别报告,警示全球对单一供应方依赖所带来的系统性风险。报告建议各国加强多边协调,推动“资源互信机制”建设,但也坦言,短期内难以打破中国在稀土产业的主导地位。
回到现实,美国的“城市矿山”计划与海外矿权投资虽声势浩大,但与中国二十年产业链积淀相比,依然差距巨大。技术、系统、规模、效率、成本,每一项都不是短期内能追赶的目标。
全球产业链重新洗牌,谁能掌控未来所需的关键元素,谁就能主导下一个时代。中国的稀土新政,不只是一次出口管控,更是一场关于全球科技话语权的深刻重塑。美国的“刨垃圾堆”,正是这场新时代资源博弈的缩影与注脚。
参考资料:中国坚决不给稀土,美国人被逼急了,超级大国沦落到刨“垃圾堆”
2025-07-14 17:49·千钧堂
十大杠杆炒股指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