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桂花,别名木犀、岩桂、十里香。因其叶脉形如“圭”字而得名,据宋代诗人范成大的《桂海虞衡志》记载:“凡木叶心皆一纵理,独桂有两道如圭形,故字从圭。”
据记载,桂花在我国已有2500多年的栽培历史。早在春秋战国时期,《山海经》中就提到:“招摇之山,其上多桂。”屈原在《九歌》中也吟道:“援北斗兮酌桂浆,辛夷车兮结桂旗。”桂浆指的是用桂花酿造的美酒,桂旗是用桂花做成的旗帜,以装饰车辆;《九歌·湘君篇》中也多次出现“桂舟”、“桂棹”、“桂栋”等词汇。《吕氏春秋》中对芳香馥郁的桂花更是赞赏,称之为“物为美者,招摇之桂”。
汉代以后,桂花的观赏价值逐渐显现,人们开始将自然野生的桂花引种驯化,进行人工栽培。据《西京杂记》记载:“汉武帝初修上林苑,群臣远方各献名果奇花异树,其中有桂十株;武帝破南越后,兴建扶荔宫,广植奇花异木,其中有桂一百株。”司马相如的《上林赋》中也有关于栽种桂花的描述。唐宋时期,桂花已经从宫廷栽种普及到了民间庭院栽植,于是,咏桂吟桂也蔚然成风。
图片
图片
1
咏 桂
李白〔唐代〕
世人种桃李,皆在金张门。
攀折争捷径,及此春风暄。
一朝天霜下,荣耀难久存。
安知南山桂,绿叶垂芳根。
清阴亦可托,何惜树君园。
这是一首干谒诗,李白以对比手法赞颂秋桂清雅高洁之质。诗中“世人种桃李,皆在金张门”,借权贵门庭的桃李象征趋炎附势之风,暗讽世人追逐捷径的浮华。“一朝天霜下,荣耀难久存”,以桃李易凋喻权势虚妄,反衬桂树“绿叶垂芳根”的坚韧。南山之桂不争春色,却以“清阴亦可托”的实用价值,传递出诗人对高洁品格的坚守——与其攀附权贵,不如如桂般扎根南山,以德馨自守。全诗托物言志,既是对趋利世风的批判,亦是对自我精神境界的写照。末句“何惜树君园”,亦暗含诗人求仕不得的隐痛,托物言志,余韵悠长。
图片
图片
2
春桂问答二首
王绩〔唐代〕
问春桂,桃李正芬华。
年光随处满,何事独无花。
春桂答,春华讵能久。
风霜摇落时,独秀君知不。
王绩此诗以拟人化问答,借春桂与桃李的对比,托物言志,尽显魏晋风骨。彼时他仕途失意,看透“位大招讥嫌,禄极生祸殃”的官场规则,遂归隐田园,自号“东皋子”。诗中,桃李于春光中争艳,春桂却静待风霜,待百花凋零时独秀。这不仅是春桂的写照,更是王绩的自我投射——他厌弃趋炎附势,宁守孤高,如春桂般不与世俗同流。桂花在唐代已被视为高洁象征,王绩借其“独秀”之姿,抒发了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与对高洁品格的坚守,诗风质朴凝练,直追魏晋高风。
图片
图片
3
答乐天所寄咏怀,且释其枯树之叹
刘禹锡〔唐代〕
衙前有乐馔常精,宅内连池酒任倾。
自是官高无狎客,不论年长少欢情。
骊龙颔被探珠去,老蚌胚还应月生。
莫羡三春桃与李,桂花成实向秋荣。
刘禹锡此诗是对白居易的宽慰之答,彼时二人皆历经贬谪,白居易有“枯树之叹”,刘禹锡便以豁达之语相劝。诗中先言自己虽官高却少欢情,转而以“骊龙探珠”“老蚌生月”自喻,展现历经磨难仍抱有希望之态。末句“莫羡三春桃与李,桂花成实向秋荣”尤为精妙,不羡桃李春日之艳,独赞桂花秋实之荣。桂花于秋日绽放,不与群芳争春,恰似刘禹锡历经坎坷却坚守高洁,于困境中自勉,亦劝友人不必哀叹,自有秋日荣光之时,尽显其乐观旷达之胸襟。
图片
图片
4
鹧鸪天·桂花
李清照〔宋代〕
暗淡轻黄体性柔,情疏迹远只香留。何须浅碧深红色,自是花中第一流。
梅定妒,菊应羞,画阑开处冠中秋。骚人可煞无情思,何事当年不见收。
李清照以桂花自喻,尽显高洁品格。此词作于她与丈夫赵明诚屏居青州之时,远离政治纷争,二人醉心金石书画,生活闲适。词中“暗淡轻黄体性柔,情疏迹远只香留”,精准捕捉桂花色淡光暗、体性温雅、香留人间的特质,恰似词人远离尘嚣、坚守本心的生活状态。“何须浅碧深红色,自是花中第一流”,直言桂花无需艳色装点,自是花中翘楚,彰显了词人对内在美的推崇。下阕以梅妒菊羞作衬,更显桂花“冠中秋”之独特。结尾借屈原未收桂花入《离骚》之典,既为桂花鸣不平,亦暗讽时人不识真才。
图片
图片
5
咏 桂
杨万里〔宋代〕
不是人间种,移从月中来。
广寒香一点,吹得满山开。
杨万里此诗以奇幻想象赋予桂花超凡脱俗的气质。此诗创作背景虽无确切记载,但从其清新活泼的笔触中,可见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敏锐捕捉。开篇“不是人间种,移从月中来”,大胆设想桂花源自月宫,瞬间为其披上一层神秘浪漫的薄纱。后两句“广寒香一点,吹得满山开”,进一步发挥想象,说只需广寒宫中那一点桂花香,便能吹开漫山桂花,凸显桂花香气之浓郁、影响力之广。整首诗将桂花与神话相融,生动展现出桂花的高洁与灵动,也流露出诗人对桂花由衷的喜爱与赞美。
图片
图片
6
桂 花
倪瓒〔元代〕
桂花留晚色,帘影淡秋光。
靡靡风还落,菲菲夜未央。
玉绳低缺月,金鸭罢焚香。
忽起故园想,泠然归梦长。
倪瓒的《桂花》于清幽之景中寄寓深沉乡思。倪瓒生活在元末乱世,其家境优渥却性情清高孤僻,后散尽家财,遁迹太湖。此诗描绘了一幅静谧的秋夜桂花图:桂花在晚色中留香,帘影在秋光里摇曳,微风拂过,桂花簌簌飘落,夜深而花香未歇。玉绳星低、缺月高悬,焚香已罢,更添静谧。这般清冷之景,勾起诗人故园之思,归梦悠长。桂花在此既是自然之景,亦是情感触发点,以景衬情,将诗人漂泊异乡的孤寂与对故园的眷恋,抒写得含蓄而深沉。
图片
图片
7
咏岩桂二首 其一
朱熹〔宋代〕
亭亭岩下桂,岁晚独芬芳。
叶密千层绿,花开万点黄。
天香生净想,云影护仙妆。
谁识王孙意,空吟招隐章。
朱熹此诗借岩桂抒发高洁志趣。朱熹是南宋理学家,一生讲学著书,追求道德与学问的纯粹。诗中描绘的岩桂生长于岩下,不与群芳争春,在岁晚时节独自芬芳,尽显孤高。“叶密千层绿,花开万点黄”,以细腻笔触勾勒出桂树繁茂葱茏、花朵明艳的姿态。“天香生净想,云影护仙妆”则赋予桂花超凡脱俗的气质。尾联以“王孙意”“招隐章”作结,既表达对隐逸生活的思考,更借岩桂坚守自我之态,彰显自身不随波逐流、坚守道德理想的高洁情怀。
图片
图片
8
昨 夜
李商隐〔唐代〕
不辞鶗鴂妒年芳,但惜流尘暗烛房。
昨夜西池凉露满,桂花吹断月中香。
李商隐此诗弥漫着一种幽微难言的怅惘。其一生仕途坎坷,情感生活亦多波折,此诗或隐晦寄托着某种失落与哀伤。首句以“鶗鴂妒年芳”,借杜鹃啼春将尽,暗喻美好易逝、遭人嫉恨。次句“惜流尘暗烛房”,叹时光蒙尘,美好被掩。后两句将情境拉至昨夜西池,凉露满溢,那仿佛来自月中的桂花香气也被吹断。“桂花”在此,不仅是自然意象,更似心中美好却缥缈的憧憬。全诗意境朦胧,以景语写情语,将难以言说的复杂情感,藏于这凄清之景中,令人回味无穷。
图片
图片
9
灵隐寺
宋之问〔唐代〕
鹫岭郁岧峣,龙宫锁寂寥。
楼观沧海日,门对浙江潮。
桂子月中落,天香云外飘。
扪萝登塔远,刳木取泉遥。
霜薄花更发,冰轻叶未凋。
夙龄尚遐异,搜对涤烦嚣。
待入天台路,看余度石桥。
宋之问此诗作于他流放钦州途中经杭州时。公元710年(唐中宗景龙四年),宋之问贬为越州长史,离京赴越,心境复杂。诗中“桂子月中落,天香云外飘”最为精妙,将灵隐寺的桂花与神话相融,营造出空灵悠远之境,既实写桂花飘落、香气弥漫,又赋予其超凡脱俗的仙气。其余诗句描绘灵隐寺的雄伟壮观与清幽寂寥,借景抒怀。末句“待入天台路,看余度石桥”,透露出他虽处逆境,仍对未来存有一丝期待,于山水桂香间,尽显复杂心绪。
图片
图片
10
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
皮日休〔唐代〕
玉颗珊珊下月轮,殿前拾得露华新。
至今不会天中事,应是嫦娥掷与人。
皮日休的这首诗写于中秋夜赏桂之际,充满了浪漫奇幻色彩。当时社会虽处晚唐,动荡渐显,但诗人于中秋良辰,将目光聚焦于天竺寺的桂花。“玉颗珊珊下月轮”,把飘落的桂花比作从月轮上落下的美玉,生动描绘出桂花轻盈飘落的姿态。“殿前拾得露华新”,拾起带着露水的新鲜桂花,更添清幽之感。后两句诗人突发奇想,猜测这桂花应是嫦娥掷与人间,将现实与神话巧妙融合。整首诗借中秋桂花,营造出空灵美妙的意境,也流露出诗人对自然、神话的喜爱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。
图片
备注:文章/资料皆为个人整理学习用,如有错误,欢迎指正,一起学习共同进步!
图片
图片
图片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十大杠杆炒股指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